提早入學對孩子好嗎?

提早入學

提早入學並不能為孩子帶來優勢。

研究指出,幼兒階段需要循序漸進,入學準備做得越好,在適應小學生活時的成效會越佳,並有助於奠定日後在校的學習成就。

孩子受良好的教育是每一位父母最大的心願,但不是每個孩子在入學後,都能有良好的學習表現。兒童是否應提早入學,什麼是入學準備,相信是每位父母急欲尋求的答案。

東西文化的差異

在台灣,每年都有不少的家長,想盡辦法讓他們的孩子能夠提早入學。因為他們覺得提早入學,一來可以省下一年的幼兒保育費用,二來孩子在起跑點上可以領先一步。

美國中產階級的白人家庭,有許多父母主張孩子應延後入學,尤其是那些生日介於五月到八月底之間的孩子。這些父母所持的理由多以兒童發展的角度出發,他們認為孩子延後入學之後,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會比同班同學成熟;在學業表現上可佔優勢,在班上可以擔任領導者的角色,以期培養領導的能力,等到孩子進入國中、高中時,更可因其生理發展的優勢而較有機會入選為學校的球隊隊員或參加其他的運動競賽。

縱觀東西兩方父母的觀點,您會贊同那一方?

國小新生入學概況

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對兒童入學方案多採年齡制,例如在臺灣,兒童入學年齡以9月1日當天或在之前年滿6足歲,得以申請入學就讀國小一年級;兒童在9月2日當天或之後出生,就得等到明年秋天再申請入學。

然而每年國小一年級的老師在教導新生時,不難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或許在語言發展上有很好的表現,但在數學的學習上卻有困難;有的學生在學科的學習上都沒有問題,但卻不能遵守老師或學校的規定,常有行為上的困擾。

其實在探討兒童是否應提早、延後、甚至於何時入學,最根本在於兒童的入學準備(School Readiness)。「入學準備」是針對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做評估。他們認為基本上每個兒童都能學習,但不是每個兒童在做事情時都能專心一致,保持長久的注意力,能夠正確的握筆,還有是否能夠與其他同學輪流或分享事物。

「入學準備」全面檢查5重點

「入學準備」包括三大方向:兒童自我的入學準備、學校對兒童的入學準備、以及家庭和社區對兒童入學準備所給予的支持與服務。其中,兒童自我的入學準備(Readiness in Children) 包含五個重點:

  • 生理適能和動作發展 (Physical Well-being and Motor Development):這個項目包括身體在出生時及日後的健康狀況、成長、生理能力(大動作與精細動作的技巧)。
  • 社會與情緒發展(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社會發展是指兒童與別人互動的能力、社交技巧、例如能夠與他人輪流或合作。情緒發展是指兒童對自我的知覺、及其具備解讀別人的感受、及如何應對的能力。
  • 學習的模式(Approach to Learning):學習的模式是指兒童對運用知識、技巧的原動力,主要的因素有熱忱、好奇、對事物堅持、氣質、及文化的模式與價值。
  • 語言發展(Language Development):語言發展包含口語及讀寫萌發;口語指的是聽、說與語彙,讀寫萌發是指對文字的察覺力、故事的敏感度 (了解故事有起頭、中段、及結尾),及了解寫作的過程 (利用畫圖、或以類似文字、或文字來表達意念) 。
  • 智能與通識 (Cognition and General knowledge):智能包含了解東西的特性,並能夠對人、事、物做相同、相異、及相似的比較。通識則包含社會上既定俗成的知識,例如對文字的使用、形狀、方向、及數字的概念。

做好準備 適應高人一等

美國教師認為兒童的入學準備做得越好,在適應小學生活時的成效會越佳,並有助於奠定日後在校的學習成就。兒童在低年級的學習經驗,對往後學習有很深厚的影響。

一些研究結果顯示,兒童二年級的成績可有效的預測其高中的成績;兒童如果在二年級學年結束時,成績良好沒有其他的學習問題,這些孩子將會持續這樣的學習模式,從小學到高中都會有良好的表現;相反的有些兒童在進入小學就讀時,他們的入學準備本來就比較差,上課常心不在焉,對老師所教導的內容無法消化吸收,不能與班上其它同學和平共處,到二年級學年結束時,如果這些孩子的學習成效不佳,他們會隨著年齡的增加,學習進度更加的落後,最後很可能在中學畢業前就成為中輟生。

足齡入學,語文及數學表現優5〜10%

美國教育部曾在1998年與其他相關部門有計畫的開始對兩萬兩千名國小學齡兒童做長期的研究,其追蹤年限從幼稚園開始到高三畢業共計13年。根據初步的研究結果顯示,未滿5歲入學的兒童,其語文與數學成績皆比足齡入學者低大約5到10個百分點 ,此一現象從幼稚園開始,持續到三年級下學期。

循序漸進不必搶先一步

一個人的生涯規劃可從小開始,提早入學對多數的兒童來說並非是一件好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在幼年,年齡扮演著一項重要的角色。皮亞傑主張個人的智能發展不是一蹴可及,而是循序漸進,累積而成的。

教育部在制訂每個年級課程指引時,本來應該要考慮到兒童的認知程度,並且配合最適宜的教學方針。兒童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才會有最佳的學習成效。可是因為某些因素,使得目前的教育課程有向下壓縮的現象,換句話說是把二年級的課業搬到一年級來上,二年級上三年級的課業,以此類推。當課程向下壓縮時,各年級的學生承受更多的學習壓力,對提早入學的兒童,這股壓力會是更多又更重。

如果家長在孩子尚未達入學年齡,且入學準備也做得不好時,硬是安排孩子提早入學,最好的情況是孩子能夠逐漸的跟上班級的學習進度,只是孩子可能須要加倍的努力。最糟的情況是不管孩子怎麼努力,都跟不上學習的進度,孩子一再的面對挫折,學習的熱忱與自信心會日益下降,於是上學不再有樂趣可言,反而變成是一種懲罰,孩子可能會慢慢地自我放棄,而變得自暴自棄。

終身學習樂在其中

新的學年即將開始,希望關切此議題或是有意讓孩子提早入學的父母能夠三思而行或多做考量。教育不是競賽,不在於誰先起跑,誰跑得快,或是誰先跑到終點(畢業),教育最大的本質應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樂在其中,進而發展出終身學習的嗜好。

如今的社會早已趨向多元化,一個人若只具有單一的工作技能,容易被職場淘汰。如果想要在職場上爭取生存的空間,就必須具備多項的工作知識與技能。即使擁有高學歷,在進入職場後還要能不斷的進修,學習更多新的知訊,充實自己。當一個人能具有終身學習的嗜好,那他的一生必受用不盡。